当熟悉的一切都变得陌生|齐格蒙特·鲍曼诞辰
发布时间:2025-11-17 09:14
图片近年来,出版界掀起了出版(包括重印)鲍曼作品的“小狂潮”。鲍曼这个名字也被更多读者所熟知。鲍曼是谁?齐格蒙特·鲍曼出生于1925年11月19日。在漫长的20世纪里,他当过士兵、军官和教师。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来分析现代社会及其危机。 《现代性与大屠杀》、《立法者与翻译者》、《现代性与矛盾》等专着塑造了他的声誉,使他跻身经典思想家行列。晚年,他以超越年龄的热情继续观察世界和青春动态。现代社会已经从过去的固态演变为液态,一切都在流动。这是鲍曼对现代社会特征的主要描述。是的,人们没有现成的可以直接参考的人生计划。对于现代人类来说也是如此。过去如此,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更是如此。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前几代人的生活经历呢?鲍曼从整体性和连续性的角度讲述了代际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他的思考不仅展现了一种生活艺术的积累,也描述了年轻人的现状和感受。值此鲍曼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从出版和传播的角度关注鲍曼为何如此受年轻读者欢迎,并邀请王立秋、黄金鸥等年轻学者​​从读者和观察者的角度了解鲍曼。本文为第一篇。第二篇文章见今天的第二次推送。本文内容来自11月14日新京报·书评周刊特稿《齐格蒙特·鲍曼:青年之友》B02-03页。 B01《主题》齐格蒙特·鲍曼:年轻人的朋友 B02-B03《主题》读鲍曼:当一切熟悉变得陌生b04“主题”专访|他给年轻人一个“活生生的心灵” B05《文学》《直男》:理查德·罗素的美式围攻 B06-B07《社会科学》《重新思考无人机》:暴力与技术滥用的逻辑 B08《中国学术文摘》中国法制史文摘一篇 |刘亚光 齐格蒙特·鲍曼虽然以后现代社会研究而闻名,但他本人更像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有着广泛的知识渊博,对一切日常现象都有兴趣,以至于他所涉及的学科包括领域,包括领域。与另一位仍在世的著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一样,鲍曼广为流传的肖像提供了欧洲古典知识分子想象中的所有人类“刻板印象”:凹陷的眼睛、锐利的眼神、皱眉、只有两鬓的白发。这种忧郁的态度正如他的《现代性与大屠杀》、《流动的现代性》、《立法》等书的书名一样令人尊敬。鲍曼本人似乎早就意识到了。他曾开玩笑说,自己的命运与《文明的进程》一书的作者诺伯特·埃利亚斯相似。“现在,他成了一个奇怪的人,一个逝去时代的遗物。” “然而,鲍曼去世后,他的作品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悄然在中国图书市场上掀起了小胃口。近两年,最新的两本访谈集《变熟悉与缺乏》(2023年)和《自我》(2024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了“圈外”的反响。他的代表作《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2021年)时隔十余年出版,而许久未推出的作品,如《生活的艺术》(2024),也有中文译本,《占领华尔街》首次直接提及他的作品,但更重要的问题可能是,当反思本身变得熟悉时,我们该如何行动?诸如卢梭的《老实人》、卢梭的《爱弥儿》、狄德罗的《私生子》等。而社会科学如今在中国图书市场实现了“复兴”。 “人群中”的社会监视之谜反映了数字技术隐藏的担忧……还有技术反思的普遍暗示——不同作品之间的新自由主义批评。当代人,重建各领域思想家的智力资源,在专业学术体系之外进行公共知识生产层面的“创造”。开始了广泛的讨论。顺便说一句,作为与鲍曼有超过25年私人接触的社会学家、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教授,彼得·贝尔哈兹·贝尔哈兹(Peter Belharz Beilharz)在鲍曼去世后的一篇回顾性文章中,对鲍曼后来的学术生涯做出了类似的总结:“鲍曼叙事的范围此后扩展到监视、管理、教育和文学等各个领域。文章。 “普罗大众而非学术性。同时,他的写作风格也变得更加‘对话’。在贝尔哈茨看来,自20世纪90年代鲍曼逐渐从马克思主义劳动社会学转向后现代研究以来,他出现的许多‘小作品’似乎并不固定在主题上——从《来自液体现代世界的44封信》到《这不是日记》——而是一个特定的“症状”主题:战后西方社会基于现代性的自信彻底消散,人们的身份和生存状态处于流动的不确定性之中,从鲍曼的“症状”到韩秉哲等人的“社会病态”等人,韩秉哲等人在中国图书市场上的“阅读兴奋”与今天读鲍曼的不太明显的“出版兴奋”之间或许存在着某种隐含的理解。鲍曼的许多作品不仅涉及形式,还涉及主题。ks写于上世纪末至世纪之交,但它们准确地预测了当今世界各地发生的常见现象。例如,鲍曼在许多作品中探讨了后现代社会“个性化”的趋势。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分化,个人日益被抛出“社会”之外。他们看似掌握了自由,但却是一种“被迫的自由”,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未来和他们自己一样完全受到威胁。 “如果他们躺在床上,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勤奋地遵守健康养生法。如果没有人雇用他们,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面试技巧。” (《个体社会》)。这与近两年引起热议的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的《精英的进步》所代表的“贤能批判”几乎是同一观点。作为人文社会领域的“小册子”先驱科学方面,鲍曼的著作曾被当代最热门的“小册子”读物“背诵”。知识不是按顺序增长的,而是像层一样积累的。旧知识并没有过时,所谓创新可以如昔。经典的发现体现了。似乎比自然科学更接近人文社会科学的常态。 ——小册子《鲍曼着——《变熟悉为陌生》 作者:(英国)齐格蒙特·鲍曼(瑞士)彼得·哈夫纳 译者:王立奇版:守望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年 8 月 《自我》作者:(英国)齐格蒙特·鲍曼(爱沙尼亚)瑞安 2024 年 8 月 《生活的艺术》作者:(英国)齐格蒙特·鲍曼 译者:陆庆余姚晨辉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4年6月《不能孤独的现代人》作者:英国)齐格蒙特·鲍曼译者:张岩版:普瑞文化文艺出版社2025年7月(第一本中文版:普瑞文化文艺出版社成家2025年7月(第一个中文版是第一个中文版是第一个中文版《来自液体现代世界的44封信》,丽江出版社,2013年2月)《诞生的液体》5月作者:(英文)Zygmunt Bauman(意大利文)Thomas Leoncini 译者:王树宁邹慧yy 版: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6月“再次说话”的先知在与爱沙尼亚学者瑞安·洛德的对话集《自我》中,鲍曼说:“无论怎样,人类最害怕、最难以克服的忧虑现在已经转移到了科技领域。这似乎是‘普罗米修斯情结’和随之而来的‘普罗米修斯嫉妒’的又一个例子,它指的是我们感受到的难以忍受的恐惧、愤怒和嫉妒。”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文物比我们拥有更多的技巧和技巧时。”鲍曼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人工智能,但他的话尤其在阿尔法狗的时代引起了共鸣。提高了棋手的地位和失业作家创造的人工智能。正如鲍曼的其他作品一样,他面对技术的“普罗米修斯嫉妒”背后隐藏着鲍曼面对现代性的普遍关注。正如他在其名著《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所写:现代性使现代的种族灭绝方式成为可能。大屠杀得以成立的条件,例如工厂流水线和官僚创新,与现代工业文明相似。在《自我》中,鲍曼借助通俗对话,从一个相对微观的视角,即语言,将对现代性的宏大批判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现代语言所要求的精确性——不矛盾、不模糊——一直是现代精神的北极星,”鲍曼说。然而,语言中这种彻底的“物质性”减慢了现代性允许人们进行的交流。人们被困在神话认为内在意义可以完全用语言编码,可以毫无损失地发送给其他人。象征现代性的语言概念忽视了人的“内心”:当A对B说“请递给我一支绿色的笔”时,他们是否也在想同样的“绿色”?而且,如果B是色盲患者,这看起来是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无意中伤害了他的自尊?鲍曼和洛德认为,这些是语言无法穿透的“内在性”。对鲍曼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猜谜游戏。他说,至少在两个重要的当代问题上,忽视人类在交流中“内在性”的现代精神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首先是“学术俚语”的泛滥——用鲍曼的话说,这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和“代表”功能的不可信性。 iskolar的隐藏文件已经成为社会中独立的货币,允许彼此无障碍地沟通,但它们确实不反映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当代网络流行的“政治正确”。误解是“简单地给一些词语贴上攻击性的标签,然后试图用更合适的词语来代替”,错误地认为简单地交换词语作为标签就能获得极大的尊重,但“同样的贬义态度很容易转移到新的表达方式上,所以这些新的表达方式甚至在之前就变得政治不正确了”。除了人工智能行业的从业者、高校的“青椒”、网络文化的观察者之外,鲍曼当时的预言最能引起当代读者的共鸣,毫无疑问就是《幸福生活》的讨论,这离不开他对消费社会的分析。鲍曼在《工业、消费主义与新弱点》中指出,随着技术效率的进步,消费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劳动在固体现代性向液体现代性转变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工人对于企业来说不再像消费那么重要,消费已经成为个人的身份基础和幸福的唯一法则。 《黑客帝国》(1999) 的剧照。 2014年至2016年,鲍曼接受了著名知识分子记者彼得·哈夫纳的采访。在采访集《将熟悉变成陌生》中,鲍曼说:“消费主义文化的特点是有压力成为别人,获得市场需求的特征。今天,你必须推销自己,你必须把自己当作一种商品,一种能够吸引顾客的产品……它迫使你模仿当前的情况。作为外部压力,但被认为是个人自由的体现。“把熟悉变成陌生”,然后呢?在鲍曼的去年,知识网络和社交网络的融合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就是今天。作为一个永远在象牙塔里不安分的知识分子,我们也可以问:如果鲍曼还活着,他会选择走向社交网络,成为当代意义上的“学术明星”吗?很难不把当代知​​识界的无奈处境与鲍曼消费社会的急剧崩溃联系起来。在流量意味着数量和影响力的时代,社交媒体也为“大众知识分子”制定了模板。来到这里的知识分子,必须把自己包装成“亲密姐妹”、“人生导师”,让年轻人得到充分的需要。施洛默·桑德也在《法国知识分子的终结?》一书中写道。 “让我想起那本书:当象征着反思和批评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利用他们批评的平台来获得影响力时,这对他们来说是机会还是问题?鲍曼的知识分子传记丹尼斯·史密斯用柏拉图的“洞的隐喻”来比喻存在。在我的人生故事中,我一直是一只鸟,而不是鸟类人类学家……我的配偶毁灭经历我所生活和经历的国家一定会对我所看到的和我看待事物的方式产生影响,对吗?两次,分别是1953年和1968年。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和1990年代苏联和东欧的剧烈变革之后,他的乌托邦想象被彻底摧毁,他的后现代性思想出现了……所有这些鲍曼的形态和他的反思,构成了“鲍曼的内在性”。并离开这个世界。相遇,进入他们的“内心”,给予真诚的关怀。读。因此,有学者认为鲍曼的后现代伦理学既是一种“责任伦理学”又是一种“关怀伦理学”。鲍曼也以具体的姿态做到了这一切。与第一任妻子亚尼娜生下双胞胎女儿后,他长期担任“家庭主夫”。生下女儿后,亚尼娜患上了产褥热。鲍曼照顾了家里的所有日常生活。白天做饭,半夜起来喂孩子。同时,他还履行了讲师的职责:指导学生、撰写自己的论文、参加政治会议。善于解构和分析爱情的鲍曼,与雅妮娜结婚61年,直到雅妮娜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亚尼娜的回忆录《拥有的梦想》中,她还指出,在他们结婚几十年后,鲍曼仍然会给她写情书。 “当我看到雅妮娜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不必再看下去了。这是一见钟情。不到九天,我就向她求婚了。真爱是‘我和你’彼此之间不想要但又无法抗拒的快乐,是一个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利己主义者,无法实现的。”在回答哈夫纳关于“什么是真爱?”的问题时。这或许就是今天重读鲍曼的更深层次的价值。 ——鲍曼经典著作——《现代性与大屠杀》作者:(英国)Zygmunt Bauman 译者:杨玉栋石建华版:译林出版社2022年11月《流动性中的现代性》作者:(英国)Zygmunt Bauman 译者:根源的另类主义版本:中国任京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穷根源:作者作者:作者作者:作者:作者:作者作者:作者作者:作者作者:作者:作者:作者作者:作者作者:(英国)Zygmunt Bauman 译者:郭楠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年 9 月 作者/刘亚光 编辑/罗东 校对/公子/薛景宁